微软总裁史密斯:美国AI出口管制可借鉴核安全协议

当地时间7月9日,微软副董事长兼总裁布拉德·史密斯(Brad Smith)参加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举办的“押注美国”播客节目,与主持人纳文·吉里善卡(Navin Girishankar)进行对话。在节目中,史密斯探讨了技术领袖的责任、AI基础设施的挑战、全球竞争的格局、美国出口管制与技术扩散策略,以及美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方案。

AI的本质:新时代的“电力”与技术领袖的责任

对话伊始,史密斯便提出了一个核心论断:人工智能是当代的“电力” 。史密斯将技术分为“单一用途工具”和“通用目的技术”(General-Purpose Technology, GPT)。前者如割草机,功能单一;后者则像电力一样,能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,从制造业到医疗保健,从家庭生活到科学研究,成为一切创新的基础。AI正是这样一种颠覆性的通用目的技术,其影响力将远超以往任何单一技术革命。

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,史密斯列举了医疗领域的实例。无论是能够实时倾听医患对话、自动生成病历摘要,从而让医生能更专注于患者本身的Copilot应用;还是通过学习海量X光片数据,为放射科医生提供“第一稿”诊断建议,精准标记病灶并链接到影像具体位置的AI助手,都展示了AI如何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来解放生产力。

然而,史密斯话锋一转,引用了其著作《工具与武器》中的核心思想:“当你创造的技术改变了世界,你就有责任去应对你亲手创造的这个世界。” 任何强大的工具都可能被用作武器,AI的巨大潜力也伴随着同等级别的风险。

因此,作为技术的创造者,科技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于制造和销售产品,更必须承担起双重责任:一方面,要积极主动地预见并采取措施,减轻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与危害;另一方面,则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地释放技术的正面效益,确保其福祉能被社会广泛共享,而非仅仅为少数人服务。这要求技术领袖们必须超越商业思维,与政策制定者、公众及各界伙伴广泛接触,坦诚面对技术带来的颠覆与挑战。

AI时代的基石:基础设施的瓶颈与资本的重塑

谈及AI技术的普及速度,史密斯引用了一张展示了电力、电话、手机、互联网等技术采纳曲线的图表。他指出,技术的普及速度取决于其是否需要建设全新的物理网络。

电力和有线电话之所以花费了半个世纪才触及80%的美国民众,是因为它们需要铺设庞大的电网和电话线缆。而无线电、互联网之所以能快速普及,正是因为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业已存在的无线频谱或电话线、电视缆线等基础设施。

基于此,史密斯预测,AI的扩散速度将属于“20年以内”的快速类别,因为它将运行在现有的互联网、无线及卫星网络之上,无需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物理网格。

然而,“无需新网格”不等于“无需新基建”。恰恰相反,AI的运行依赖于一个全新的、极其庞大的基础设施——数据中心。这些被称为新时代“发电厂”的建筑,对土地、电力、水冷系统和尖端芯片(尤其是GPU)的需求是空前的。史密斯坦言,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建设者之一,面临着巨大的“制约因素”。

首先是电力。AI数据中心的能耗巨大,科技公司不能简单地从现有电网“吸血”,而必须与当地电力公司**,投资建设新的发电能力,以确保“生产”出与“消耗”相等的电量,避免造成社会性电力短缺。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土地规划、分区审批和环境许可,微软在全球随时都有近900项许可申请在同步推进。

其次是劳动力。一个看似出人意料的瓶颈是熟练技工,特别是电工的短缺。史密斯强调:“没有电工,就没有电力。” 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电气工作,而美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电工短缺问题。为此,微软正积极与国际电气工人兄弟会(IBEW)等工会组织**,通过他们的学徒计划培养更多专业人才。

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,彻底改变了数字科技产业的经济形态。史密斯回忆道,他32年前加入微软时,公司最大的成本是“长着两条腿走路的人”——也就是员工。而如今,科技行业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资本密集型时代。微软本年度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的资本支出(CAPEX)已超过800亿美元。

以此为基准,史密斯认为,到2030年,全球在AI基础设施上的总投资达到2万亿美元的预测“绝非天方夜谭”。这种从人力密集到资本密集的转变,对技术的全球扩散,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,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核心焦点:美国的出口管制、技术扩散与全球领导力

在对话的后半段,史密斯将重点转向了AI的全球化维度,特别是如何处理敏感的出口管制问题,并制定有效的技术扩散战略,以确保美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领先地位。

1. AI作为出口新引擎的巨大机遇

史密斯指出,美国已经是全球数字技术服务的领先出口国,而AI的崛起将为美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,即成为AI驱动服务的全球领导者。这不仅能为美国本土创造大量优质就业岗位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制造业出口。

例如,微软在波兰等地建设数据中心时,其所需的备用发电机等大型工业设备,很多都采购自印第安纳州和明尼苏达州的美国制造。这说明,服务出口与商品出口可以相辅相成,共同促进美国经济。

2. 平衡之道:在国家安全与全球领导力之间寻求出口管制的最佳平衡点

主持人尖锐地提出了出口管制的核心困境:如何平衡国家安全(防止尖端技术被用于危害美国利益)与经济利益(通过出口维持全球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导力)?史密斯表示其完全赞同出口管制的必要性,前提是必须“以一种安全可靠的方式向世界出口这项技术” 。

史密斯并未陷入“要么全禁,要么全放”的二元对立,而是提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成功范例——美国核能技术出口的“123协议”模式。

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,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授权,政府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所谓的“123协议”。这些协议允许美国出口民用核反应堆技术,同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核查与保障机制,确保这些技术不会被用于制造核武器,核材料也不会被转移或滥用。史密斯强调,这套体系在长达七十年的时间里,即便在应对伊朗核威胁等严峻挑战时,也证明了其行之有效。

史密斯主张,应将这一成熟的“制度范本”应用于AI领域。这意味着,美国可以与盟友及伙伴国家建立类似的框架,通过设立“可信云”(Trusted Cloud)和“可信数据中心”(Trusted DataCenter)等机制,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,向这些国家提供最先进的AI技术和算力。

3. 范例实践:微软与阿联酋G42的**模式

史密斯进一步表示,近期微软与阿联酋主权技术公司G42的**,正是这一“AI版123协议”理念的首次重大实践。这项**的本质是,美国(通过微软)向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(阿联酋)提供前沿的AI技术和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,而对方则承诺遵守一套严格的安全和道德准则,确保技术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。

史密斯称这不仅是一项商业交易,更是一次深刻的技术外交。他认为,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。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:美国可以与值得信赖的伙伴**,共同将技术能力输送到更广泛的地区,从而在与中国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。

4. 战略前沿:面向“全球南方”的技术扩散

史密斯声称“必须在美国AI触及非洲之前,阻止东大的AI统治这片大陆。” 他表示,技术的分布天然是不均衡的。正如电力在美国历史上优先覆盖城市而遗忘了农村一样,AI这一需要庞大基础设施支撑的技术,也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新的数字鸿沟。一个严峻的现实是:非洲至今仍有43%的人口(近7亿人)无法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,更遑论使用需要电力的AI技术。

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史密斯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解决方案:

金融创新与伙伴关系:像美国与阿联酋、微软与G42这样的伙伴关系可以发挥杠杆作用。富裕的伙伴国家(如阿联酋)可以利用其资本优势,在非洲等地区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。这种“第三方**”模式,可以有效整合技术、资本和区域影响力。

发展金融的介入:除了私营部门的**,美国政府、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也应扮演关键角色。通过提供发展融资、贷款担保等方式,降低在发展中地区投资AI基础设施的风险,加速技术落地。

区域数据整合:鼓励像东非国家那样,在保障数据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,探索一定程度的区域数据共享与应用。这将创造更大的需求,从而刺激更多的投资和技术供给。

最后

在对话的最后,史密斯总结了美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三大维度和独特优势:第一,从芯片到基础设施,再到平台服务,美国目前在AI技术的各个层面都拥有与中国相当甚至更优的实力;第二即如何整合技术、资金、外交等资源,为其他国家提供一套有吸引力的整体解决方案。史密斯承认,中国过去在这一领域表现出色。而微软与G42的**,正是美国及其企业开始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自身优势的体现;第三是信任层面,史密斯认为,这是美国最重要、最根本的竞争优势,“世界各国普遍更信任美国的技术,相信其是安全、隐私、数字安全、负责任AI“。

他以电信设备领域的历史作为警示:美国曾是这一行业的先驱,但中国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,在4G、5G时代几乎将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挤出了整个非洲市场。因此,史密斯称,美国在处理贸易摩擦、关税等具体问题时,必须极其小心,切勿损害耗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全球信任。因为一旦失去信任,美国作为全球领先AI出口国的地位就将岌岌可危。

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